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海拔920公尺的香醇 周金河創山中黑金奇緣

3-1周金河示範咖啡豆如何去殼。(林歆寒攝)
【實習記者陳冠普、黃凱揚、陳暄蓉、林佑宣、張育銘仁愛報導】位於咖啡樹生長的極限高度920公尺之地,出身賽德克族的周金河(族名Pihu Watan)在南投縣仁愛鄉的一處向陽山坡地上,打造了一座夢想咖啡園。

近耳順之年的周金河原為職業軍人,提早申請退伍後,進入公路局從事研考與資料整理等工作,後來因意外造成身體不適而提早退休,回到部落繼承家中的土地,成為職業農戶,經過數年投入,現已栽植逾800棵咖啡樹,培育3000多株咖啡樹苗。

「這個咖啡樹很寶貝的,小孩回來幫忙除草,我都自己在樹周圍先除一圈,不然不小心傷到,就死掉了。要摘的時候也有人是請外面的人,外面的動作很快,但是都是秤重算錢的,不夠熟的也採下來。所以寧願找部落裡的歐巴桑、歐吉桑來當鐘點工慢慢採,品質比較好。」周金河說。

3-2周金河無毒栽植的咖啡樹,生機勃勃。
(林歆寒攝)
「住山裏的好處就是喔,唱歌再大聲都沒有人會抗議!」懷著原住民的樂觀與大地永續共存的精神,周金河種植農作物堅持使用無毒農法,雖然辛苦,但他善用生態鏈的循環,回收利用自家農畜餘物自製肥料,照護咖啡樹更是格外用心,從挑種、育苗、培植,到成樹後的結果採摘、初步去皮、曝曬等都一手包辦,只有去殼借用親戚農友的機器,但由於資金與咖啡豆後製技術不足,只能做到處理好生豆的階段,就將其賣出,交由買方自行烘培、磨粉。

周金河說,目前的大環境對於部落農業發展並不友善,尤其像仁愛鄉的咖啡農少、規模小,無法成立咖啡產銷班,因此農民除了要靠自己摸索怎麼種咖啡,也沒有辦法正規學習咖啡後製烘焙技術,賺取較高的利潤;收成後,農會也無法收購咖啡豆,沒有對外的銷售管道,農友只能將生豆賣給大中盤商,在市場上任人喊價,沒有穩定的收入。


還好早年在公路局工作,周金河對網路的使用較其他族友來得熟悉,也十分樂於吸收新知,他說,「現在網路很方便,所以我都會上網找資料。如果有跟咖啡相關的專業課程,我一定叫我孩子去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