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暨大生走入埔里社區 跨文化認識在地人情

【實習記者張雅婷埔里報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通識課程「跨文化溝通在社區」連續三週走入社區,九名學生在謝如珍老師的帶領下,分別於320日、27日及410日前往埔里鎮珠仔山社區、牛眠社區,以及水頭社區進行參訪。
課程講師謝如珍表示,臺灣寶島富含多元文化,埔里鎮雖小卻是族群融合的薈萃之地,希望藉由此通識課程,讓同學走出校園,認識充滿活力的在地社區;此堂課也特別設計以製作社區報的方式,讓學生能深入瞭解社區、參與社區活動及工作,也期待透過學生們的觀點報導社區大小事,讓在地居民發現自身的價值,間接增進對社區的認同感及凝聚力。

印象珠仔山
幸福新農村
師生們於320日首先參訪珠仔山社區,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啟瑞針對社區觀光產業發展、社會福利等工作現況進行詳細解說,並分享「印象珠仔山.幸福新農村」的營造願景。
黃啟瑞表示,社區涵蓋珠格里及溪南里,居民與在地的溪南國小有緊密的互動,中壯年多從事農業,還有經營民宿者及十家總舖師等,可以串連發展「體驗旅遊」產業;而居民們對於傳承在地文史也有共同理念,在國小老師及熱心志工的協助下,社區迄今已成立二個文化歷史劇團,希望未來結合觀光發展,打造成世界級的素人環境歌舞劇場域。

在社會福利方面,黃啟瑞說,社區暱稱家鄉長輩為「寶貝」,特別注重老人照護,現已透過雲端和地方醫療單位建構起一套整合資料庫,也常辦理活動帶長者出遊。
珠仔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啟瑞為暨大學生介紹社區願景及現況。
牛眠重感情
造人勝建設
牛眠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潘世傑、創會理事長鄧清詩及總幹事潘仁和表示,歷史上,牛眠社區發展甚早,百餘年前,來自各地的移民就已相處融洽,在早期沒有社區營造概念時,地方上的人就會互相幫助、「做公工」,創立文武館保護居民安全、凝聚向心力。
也因此,牛眠社區營造的理念即以「人」為主體,不大興土木做無謂的硬體建設,取而代之的是,要做讓人感動的事,邀請居民參與社區事務,共同成長,希望將早期淳樸時代街坊鄰居的濃厚感情世代傳承給子孫。
 
牛眠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潘世傑(正面左起)、創會理事長鄧清詩及總幹事潘仁和皆強調社區營造是「造人」而非「造建設」。
富麗好農村
水頭迎創意
水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勝輝、幹部梁瑞仁、文書詹子謙以及社區規劃輔導師李春振歡迎暨大學生參與社區事務,並廣徵創意。吳勝輝特別指出,水頭社區是富麗農村,居民經濟無憂,年輕人若能於其中注入新的創意,可協助社區提昇生活品質及人文素養。
水頭社區幹部與暨大學生互相談論彼此對於社區的想法。左起暨大觀光二潘映熹、社工四陳冠臻、謝如珍教授,右一為水頭社區發展協會新任理事長吳勝輝。(張雅婷攝)
經由參訪三社區及與社區工作者的對話,暨大學生們表示,實際走入社區和自行收集的資訊認知有大幅落差,也顛覆了許多以往對社區營造工作的「誤解」,收穫良多;也有學生提出想法獲得社區人士肯定,如觀光系二年級潘映熹提出在珠仔山發展「自行車遊」;社工系四年級陳冠臻則表示可以協助連繫水頭社區與暨大公益服務課程合作,增加更多學生志工人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