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陳娟娟(右一)、理事長黃啟瑞(右三)、講師楊志彬(左三)在茭白筍田前熱烈討論。(張庭芳攝) |
【實習記者張庭芳埔里報導】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講師楊志彬與蔡嘉信共同開設的永續發展與社區治理課程,珠仔山社區居民與暨大生,透過走路、繪製調查票的方式實地參訪,分三組人馬從水墻、溪南國小走到南烘溪,藉以調查社區的環境資源。
此次水的模式語言工作坊,延續四月環境關鍵字工作坊的成果分享時,過程聽到社區居民熱烈談論對於昔日水的印象或問題,因此擴大辦理,共計十一位社區居民參與。蔡嘉信表示,此次的設計為,將社區分成水墻-十三分段、溪南國小-南烘溪段、十三分-溪南國小段三個區塊,將居民和學生混合,分成三個組別作調查。
「水墻-十三分段」組的居民陳娟娟提到,原來南烘溪裡面有原生鯰魚 、山鰱、白魚仔、多齒新米蝦、馬口魚、羅漢魚、尖嘴管、鯽魚、溪哥魚等保育圖鑑上的魚種,故進一步提出這裡可以規畫成生態高敏感區;理事長黃啟瑞也認為,在走訪過程看到豐富的生態資源,以及水墻旁隱藏版的溪邊美景,社區原來就想做手作生態步道,評估之下便認為此想法能付諸實踐。另外,講師楊志彬表示在十三分段附近,有家庭和農業排放的廢水,認為能將此區規劃成水質淨化示範區;居民邱有雄更進一步表示,在十三分段附近的土地公廟,能變成社區的資訊站和入口意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